法门寺浓郁佛风的千年浸沐,让扶风格外安宁祥和,而除了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更是“周礼之乡”。
扶风与岐山、眉县等地,古时并称周原,是周室肇基之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周原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周礼文化熏陶弹击下,奏出一曲曲雄浑激越的乐章!
这里,一个普通的农家女的名字和她的奋斗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渲染得绚丽悦耳:面对身患癌症、丈夫去世等家庭接连的变故,她栽种苗木、成立合作社、当“经纪人”;扶风县主动“退贫”第一人,还帮助3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
她,就是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喜玲:质朴、谦和、睿智、坚毅……
昔日贫困农家女,今朝豪情唱“大风”!执着孕育机遇,奋斗成就绩业。王喜玲以其朴实的创业风采和共产党员的金色年华阐释着“巾帼何需让须眉”的美丽人生。
王喜玲 (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
1
不幸遭遇面前她没有退缩消沉
1993年,王喜玲嫁到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不甘贫穷的她先是在公路边开个理发店贴补家用。
当一个人的经历经过巨大的嬗变后,接下来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征服失意还是被失意征服?当她看到邻居大嫂大婶一个个赶海头,走市场,干起小商小贩,日出日落从不歇息时,她再也呆不住了,她也要大干一场。谋生路谈何容易!
后来听说去新疆摘棉花能赚钱,她就把一岁多的女儿留给丈夫和婆婆,自己组织一群妇女去了新疆。1999年她又拉着丈夫一起到新疆承包土地种棉花,一干就是4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几年下来手中也没攒下几个钱,但她始终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
4年后,王喜玲夫妇带着种棉花挣来的1.6万元回到老家,俩人租了个门面房卖鞋子衣服,一年能挣1万多元。可有一天听一个顾客说自己养猪一年能挣10多万元,王喜玲又动心了:“卖鞋子虽然不脏不累,但要靠这个盖新房得十多年,养猪的话辛苦一两年就行了。”
2008年她用辛苦攒下的6万元加上银行贷款4万元,盖了养猪场、买了猪苗开始养猪。尽管她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养猪知识,但那几年生猪价格下跌,两年赔了3万多。
到了2011年,她的养殖事业才渐渐走上正轨。可是这年9月,她被被西京医院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手术后放射化疗近一年时间,花光了原来开理发店、鞋店积攒的17多万元,高昂的医药费,逼得丈夫马新兵不得不将自家养猪场的200多头猪低价出售。猪卖完了,家底掏得底朝天,钱还是不够,王喜玲还得放疗、化疗保命。借亲戚,借朋友,半年多时间,钱流水般花出去,欠下外债11万元。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接下来的打击让她的人生陷入谷底。
谁知祸不单行,2013年6月9日,她的丈夫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噩耗传来,一家老小三个女人哭成泪人。尽管村里把王喜玲一家三口纳入低保户和贫困户,但家徒四壁,光景日下,村里人都认为“船破偏遇顶头风,这个家没啥希望了”。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且患有癌症的家庭真是晴天霹雳、雪上加霜,逃避、轻生的念头在大脑中浮现。债主捎来话:“有了还,没了算。”亲戚背后也劝:“这家你扛不起,再找个男人嫁了吧!”王喜玲却说:“日子要过娃的学要上,他大走了还有我哩!”很多人压根不信,要力气,她扛不起一袋面;论家底,除了一身外债啥也没有;论土地,靠家里 6亩麦子还债得到猴年马月。
“丈夫在一次出车时遭遇车祸去世,这是对我最大的打击。”王喜玲哽咽着说,“我3个月没有出门,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但是家里有68岁的婆婆和上学的女儿,还有外债,如果我放弃了,这个家庭就完了。”
在得知王喜玲的不幸遭遇后,镇、村将她家列为低保户,扶风县将她家认定为贫困户,扶风县县长齐军建把她家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大家的关心让她从生活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也重新点燃了她对生活的希望。王喜玲下定决心再次创业。
在时任县长齐军建的帮助下,王喜玲贷款8万元开始了苗木种植。但是苗木生长期长,没长成之前怎么办?看到附近其他农户栽种的苗木已经可以上市,很有生意头脑的王喜玲觉得当“经纪人”也许是个不错的想法。
2
男人能做到,我也行
看到十里八乡不少农户凭借种树苗赚了钱,王喜玲就买来白皮松和樱花树苗,猫着腰在地里,硬是一个人把6亩土地栽得满满当当。然而,树苗不是麦子,当年见不了利,前几年不能挣钱,还得不停地投钱买化肥、农药。
她需要“刀下见菜”赚钱,看到附近栽植苗木的农户越来越多,当“经纪人”也许是个不错的赚钱法子。有人劝她说,苗木“经纪人”风里来雨里去,还得有力气、善交际,都是清一色的男人家,你不行!
但要强的王喜玲认为,男人能干,凭啥女人干不成?于是,她就试着当起了苗木“经纪人”。
万事开头难,王喜玲一个客户也不认识,风里来雨里去跑了几个星期,一笔生意也没谈成。但她没有气馁,在扶风县林业局的一次招标会上,别人在里面投标,她就在大门外苦等。等到别人拿着标书出来,王喜玲就凑上前与中标人搭话。一个中标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她:“ 2万棵核桃苗,一星期交货,敢不敢接?”
“敢!”王喜玲的回答很坚定。
然后,她借来一辆摩托车,满扶风县找树苗。在乡间小路上滑倒,满面流血,门牙也磕掉两颗。她硬是咬着牙赶到地头与树农谈价钱,她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狼狈样,整整一天戴着头盔跑东跑西,深夜回到家,血水将皮肤和头盔粘连在一起,只能蘸上温水慢慢化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六天,2万棵翠生生的核桃苗运到交货地点,客商竖起了大拇指。这单生意,她美美赚了1万元,当她把好消息告诉婆婆时,她却抱着王喜玲大哭了一场,那天晚上她和婆婆几乎都没有睡觉,也没心思睡,也睡不着。
做成了几笔生意,王喜玲的腿脚更有劲了,跑得更勤了。早晨村里鸡一叫,她就带上药,揣上几个馍馍就出门了,不到满天星斗不回来。联系客户,寻找货源,挖树装车……累了,靠着田垄歇歇;身上剧痛,倚着成堆的树苗缓缓劲;没水吃药,把药片丢进嘴里嘎嘣嘎嘣嚼碎硬吞下去;天气太冷,宁可拿上毯子给刚挖出来的树苗盖上,自己却在一旁呵气跺脚。
做生意讲得是诚信为先。一次,一个北京客户需要1200棵刺槐,她找到了货源。然而在装车的时候,卖方却突然坐地涨价,每棵刺槐要多加2元,缠来磨去,卖方就是不松口,还对王喜玲说“你不会给北京客户也涨价?”王喜玲不愿这样做。无奈,她高价买下刺槐,依然低价将刺槐发往北京。回家一算账,辛苦不说,居然还赔了2000多元。有人笑王喜玲傻,但更多的客户却说这个女人说话吃铜咬铁,把活交给她放心。
一来二去,找王喜玲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她的苗木“经纪人”越干越好,创业之路越走越宽。2016年10月,她将所有债务全部还清,还新建了一座二层小洋楼,家具电器一应俱全。2016年底,王喜玲申请脱贫退出,成为扶风县主动“退贫”第一人,并被宝鸡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工作脱贫致富标兵”。村里人说,王喜玲真的把男人家都比下去了啊!
王喜玲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会上(资料图)
3
白给的钱我不能要
每当劳碌一天推开家门,王喜玲觉得身体仿佛被抽空了。但转念一想,辛苦是辛苦,却能还债养家,她感到一切都值。婆婆心疼我,让王喜玲悠着点,她嘴上答应,背后比谁干得都欢。
天道酬勤,她家地里的樱花树红过三茬,家里的日子也实现了“三级跳”,一年更比一年强。除去家用,三年时间,她在“挤牙膏”一般还债。王喜玲还债,总是到银行里换成崭新的百元大钞,提上礼品,带上利息去体面地还债,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没有一个债主愿收利息,这让她心里又喜又愧。
她的最后一笔债还得很特殊。前些年家里盖房,一名木匠知道她一家人的境遇就减免了1000元工费。按道理,他们双方已无债务关系。但王喜玲认为,“白给的钱自己不能要!”她将1000元交给木匠,他推来让去不肯收,王喜玲眼泪唰一下就流下来。
她含着泪对木匠说:“这原本就是你的辛苦钱,你不收我心里老有亏欠!”
4
不悔付出让她成为增收致富“领头雁”
庄子曾经说过,浅水是载不起大船的,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漂起草叶。风的积累不厚也载不动大鹏的翅膀,只有九万里的长风,才能托起鹏飞九天。
脱贫致富的梦实现了,可王喜玲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她又把心思放在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上。2016年11月,她注册成立了扶风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吸纳1户贫困户、3户非贫困户入股,组织社员种植、销售苗木,年底分红。大伙对此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她会自掏腰包帮助旁人赚钱。她说:“没有乡亲们鼓励和照顾,我这家恐怕早就散了,现在大家说我是‘能人’,那我就得用我的能力去报恩。我还是党员,更应该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合作社成立后,王喜玲东奔西跑为大家找种子和苗木,现场传授栽植技术,指导田间管理,白皮松、红叶李种植面积62亩,销售各类苗木6万多株,户均收入3万余元,2017年每户还分红1000元。
消息不胫而走,纷纷找王喜玲加入合作社,如今扶风喜林苗木果蔬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43户。村里谁家新栽植苗木,她都是必叫的“把式”,栽什么树种,株距多少,行距多少,她说了算;村里谁家苗木“生病”了,她跑得比谁都快,查资料,买农药;村里苹果苗、核桃苗滞销了,她又自己印制名片联系客商,帮助乡亲们把苗木卖到了甘肃、河北、北京等地。她先后给本村贫困户王建昌赊账提供樱花苗木2000余株,给毕新军借款2万元栽植五角枫1000余株,指导陈红强种植核桃17亩、王芳侠栽植红叶李等苗木20余亩。她想方设法将群众修剪掉的果树枝条变废为宝,出售给育苗客商。合作社还吸纳1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从事苗木运输、装卸、销售等工作,人均年务工收入1.8万元左右。同时,她还帮助绛帐镇牛仓村20多户群众销售苹果苗木50余万株。
2017年4月,王喜玲入选“陕西好人榜”。2018年10月,她成为陕西省唯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的先进个人。2019年3月,中央电视台12频道以专题片的形式介绍了王喜玲的事迹。2019年五一前夕,王喜玲被宝鸡市总工会评为2019年宝鸡市五一劳动奖获得者。
大海逐浪,百舸争流。一路走来,一幕幕难忘的经历、一双双温暖的手、一张张激励的笑脸,时时浮现在她的眼前。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如今的王喜玲不再柔弱,更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她将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发扬创业者的不屈精神,用奋斗者的坚强意志,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作者简介:唐志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扶风县文联副主席、扶风县作家协会主席,扶风县新联会副会长,出版有散文集《城市的候鸟》、《流绿的故乡》《风从周原来》新闻作品集《听花开的声音》。历史文化散文集《风从周原来》获得第三届丝路散文奖,个人获得2018年首届陕西好网民荣誉称号。)
|